| 常州银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仍需激活培育养老有效供给 |
| 发布日期:2025-10-16 |
|
为进一步优化养老产品用品供需衔接,激发银发经济新动能,9月25-30日,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对101位常住老人、常州红梅护理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常州银发经济建设成效显著,老年群体消费逐步朝个性化、多元化、数字化转型,但也存在产品供需不平衡、消费市场不规范、人才队伍建设滞缓等问题,仍需多措并举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一、常州银发经济发展现状 (一)银龄守护,服务并进。截至2024年底,常州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为115.8万,占比达29.7%,约占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银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常州市持续加大银发经济领域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不断完善。2024年,全市改造提升11家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社区养老服务阵地功能;新增家庭养老照护床位312张,累计为15.8万名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务料理、精神慰藉等居家上门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从机构向家庭延伸;截至2025年4月,全市普惠养老机构已签约13家,有效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覆盖面,为银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基础。 (二)政策领航,刺激消费。一是推出适老化改造补贴。与往年相比,2025年常州市的适老化改造服务项目从5大项50多类增至7大类92项;补贴上限提高至1.5万元,补贴比例达30%,惠及1.3万户家庭,切实改善老年人生活品质。二是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资金补助。2014年至今,常州市用于支持政府投资的养老等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投入已超5000万元。三是推动《常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地方立法,强化为老服务法治保障。在全省首创助餐补贴“同城共享”,全市435个老年助餐点(社区食堂)每天服务约2.2万老年人,常态化为15万余高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三)龙头领跑,园区联动。依托常州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西太湖医疗健康产业园等载体,集成政策资源,支持探索创新,推动特色发展,提升质态水平。以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为例,西太湖国际医疗(康复辅具)产业园已获批国家级创新园区,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平台建设+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已形成骨科、齿科、体外诊断设备、卫生材料、外科手术装备、康复辅具“六大特色子产业群”,聚集企业超50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2家。 二、常州老年群体消费趋势 (一)消费场景多元但消费能力有限。从走访情况看,老年群体从过去传统的轮椅、养老院、保健品“老三篇”到健康管理、文娱体验、智能产品“新三样”,逐步展现出以“悦己”“自我”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和消费趋势。消费转型的同时消费能力和潜力还不够充分,数据显示,56.4%老人每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20.7%老人月收入在3000-5000元,12.8%老人无收入、依靠家人赡养。62.4%的受访老人养老类消费占日常消费比例低于10%,消费能力尚有待发掘。 (二)消费方式逐步向数字化转型。随着线上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和移动支付的便捷化,常州银发群体对数字化产品和互联网消费的接受度持续提高。在养老产品和服务信息获取上,27.9%老年人依赖微信公号和微信群,26.2%的老人从电视上获取,17.5%通过短视频,14.2%则通过小区、商场等处的传单派发。在消费支付形式上,31.6%老年人有线上消费但不超过10%,调研对象表示支付安全、操作简易程度、售后维权是主要顾虑。 (三)社区助老服务覆盖广认同度高。截至目前,常州市已构建起周边可及、身边普惠的社区助老服务体系。钟楼区荷花池街道西新桥二村社区成立的“近邻照护”养老服务队使邻居变身“养老专员”,“养老专员”根据老人需求,为其定制“个性化”养老服务,包括日常探访、膳食服务、生活照料、身体护理、健康陪护五大类服务项目,月收费分为200元、300元、400元和1800元四档。调查对象中使用过社区便民服务、老年助餐服务、老年健康服务、居家助老服务老年人占比分别为33.3%、18.0%、16.4%、12.6%,超七成社区提供老年助餐、居家助老、登门居家医疗三类核心服务,超六成受访老人认可此类服务实用性与定价合理性。 (四)政策红利尚未完全释放。调研数据显示,38.6%的受访者表示知晓“银发消费券”“适老化改造补贴”等养老方面优惠补贴政策,并已实际使用;34.6%知晓但未使用。对优惠政策满意度上分化较为明显,其中调研对象满意度最高的三项政策措施分别为“免费或优惠乘公交、游公园”“家庭适老化改造补贴”和“长期护理保险覆盖人群和支付范围政策”,分别占比26.2%、19.0%、13.1%,而对政府购买并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医疗康复项目医保支付范围政策的满意程度仅占比3.6%和7.1%,体现出部分政策在场景适配性、申请便捷性上仍需优化,政策针对性仍需加强。 三、银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供给缺乏针对性,供需不平衡。从供给端看,一刀切的产品设计容易忽视老年群体内部的巨大差异,一旦操作难度提升、体验感下降,老年人的消费惰性就会显现。调研数据显示,仅6.0%的老年人已使用智能养老设备,54.5%明确表示不考虑使用,37.6%的“有条件接受者”核心诉求集中在改进性能与降价两大关键点。其次是同质化产品加剧了行业内卷式竞争,如旅行社推出的旅游线路、交通方式、服务内容大同小异,缺乏为老年人专属定制旅游产品。 (二)市场的规范化培育还有待加强。老年群体是容易“被围猎”的重点群体,市场中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欺诈行为层出不穷。一是短剧诱导充值。一些短视频平台通过“免费试看+隐形收费”模式吸引老年用户,再利用复杂的续费规则悄然扣费。二是保健品虚假宣传。商家通过网络直播、保健讲座等方式宣传“神奇疗效”保健品,欺骗老年人消费。三是在部分日常消费领域,老年消费遭遇“年龄歧视”,健身场馆以年龄为由拒绝为老年人办理会员卡,旅行团对老年人设置特殊条款等。 (三)培养机制和教育体制不完善导致专业人才匮乏。当前养老服务行业普遍面临招工难、留人难,养老人才队伍存在数量少、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弱等现实问题。 四、意见建议 (一)完善产业布局,丰富产品供给。一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依托“百场千企”产业链融链强链等对接活动,有效提升银发经济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打造康复辅具、智慧养老设备、抗衰老产品等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共建“产学研医养”平台,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 (二)拓展应用场景,激发消费活力。一是打造银发消费场景。结合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敬老月”等活动,引导电商平台、大型商超举办主题购物节,鼓励设立银发消费专区,打造一批让老年人放心消费、便利购物的线上平台和线下商超。二是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进普惠养老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动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提质扩面。 (三)强化制度保障,规范市场生态。建立适老产品认证标准,进一步规范涉老营销行为,明确商家对老年消费者重要信息的特别解释义务,建立涉老消费“黑名单”制度;加强涉老营销监管,严惩保健品、低价游、直播带货等领域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加大老年消费权益救济力度,建立涉老消费侵权的多元主体参与、基层就地化解机制。 (四)匹配养老需求,推动人才建设。持续推动从业人员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养老护理员为试点,完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评价制度,规范养老服务领域职业设置,提高养老护理职业吸引力。加强“银发人才发挥作用基层联系点”“银发先锋工作室”等平台建设,有效提升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尊崇感和社会认同度。 |
主办单位: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文源路2号常州海事局8楼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