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调查分析 >> 内容
常州校园欺凌现象亟需三方共治
发布日期: 2021-06-24  来源:国调队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不断被曝光,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20211月,教育部制定了《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加大校园欺凌事件专项整治力度。5月上旬,常州调查队通过线上调研和线下访谈的方式,对200位常州家长就学生校园欺凌事件开展专题调研。调研资料显示,常州校园一定程度上存在校园欺凌,目前家校两方对校园欺凌重视度较高,希望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合作,根治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一、校园欺凌现象的具体特征

(一)校园欺凌具有普遍性、反复性。调研显示,在200位受访家长中,有45位家长反映孩子曾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占比22.5%(相当于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遭遇过校园欺凌)。其中,男生遭遇的校园欺凌次数多于女生,男生“发生过1-2次”的有23位,“3-4次”和“5次及以上”的均有2位,遭遇过欺凌的18位女生发生次数全部为“1-2次”。也说明欺凌事件不是偶尔一次,而是长时间地针对特定的被害者。对于孩子受欺凌的原因(多选),“无缘无故,原因不明”的占42.2%,“言语冲突”的占37.8%,“欺凌者看孩子不顺眼”的占35.6%,说明校园欺凌诱发性因素较多,无时无刻都可能在孩子与同学的相处中发生,可预见性低。

(二)隐性欺凌占比高、危害大。调研显示,在遭到欺凌的孩子中,“东西被别人故意损坏”的占51.1%,“经常被同学肆意取笑或戏弄”的占40%,“受到排挤或被孤立”的占37.8%。可以看出,后两种属于常见的言语和心理欺凌,合计占比近八成(77.8%),这类欺凌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极易影响被欺凌孩子的身心健康。常州清潭中学的赵姓家长反映,孩子由于在青春期脸上长痘痘,同学就以此为乐给他取绰号,甚至故意孤立他,孩子在学校产生了特别自卑的心理,一度产生不想上学的想法。

(三)多发于初中阶段,并呈低龄化发展。由于未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足够认知,尤其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他们对待情绪的宣泄,很容易转向暴力的方式。调研显示,“遭遇过校园欺凌的阶段发生于初中阶段”的占比为72%,“小学阶段”占比19%,“高中阶段”占比9%。在小学阶段低年级中也有家长反映孩子遭遇过校园欺凌,现在学生自我意识提前形成,独立人格成熟点提前,会比以往同龄人成熟许多,所以欺凌事件涉事方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

(四)欺凌对象具有特定性。受欺凌者往往集中于性格内向、胆小、怕事,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与同学相处的技巧,甚至发生在成绩突出的孩子身上。调研显示,因为“同学关系不和”受欺凌的占26.7%,“性格软弱”的占22.2%,“自身成绩突出,遭排挤”的占8.9%

(五)缺乏家长的合理引导。调研显示,孩子在遭遇校园欺凌后,家长选择“如果事情轻微,不做任何处理,认为是同学间开玩笑”的占25.5%,“告诉孩子以牙还牙”的占8.5%。当孩子成为欺凌者时,有9.5%的家长认为“如果情况不严重,小朋友之间打打闹闹是正常的,不做任何处理”,4.5%的家长“感到头痛,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家长不恰当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很容易对孩子有不正确的引导,有的孩子再次遇到欺凌事件后,也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形成恶性循环。调研显示,有56.5%的孩子被欺凌后选择忍气吞声,40%的会告诉老师和家长,有3.5%的选择自己出马,报复欺凌者。

二、家校两方对校园欺凌重视程度较高

(一)家庭教育普及程度高。调研显示,52.5%的受访家长 “非常清楚校园欺凌的定义”,“比较清楚”的占 38.5%。并且45.5%的家长反映 “身边有相关事件发生后会跟孩子讲一下”,“经常教育孩子校园欺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的占44%。家长自身提高对校园欺凌的重视程度,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普及相关知识,孩子也能够得到正确引导。常州第二中学的林姓家长反映,平时比较关注孩子的情绪、心理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聊天,聊天过程中也会涉及校园欺凌知识和处理办法,感觉孩子应对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同伴交往的能力有所提升。

(二)家校处理事件态度积极理性。调研显示,当孩子遭受到校园欺凌的行为(多选)时,“找老师处理”的受访家长占80.5%,“教育自己的孩子遇到校园欺凌情况该怎么做”的占74.5%,“找对方家长处理”的占38.5%。当孩子实施校园欺凌(多选)时,89%的家长会“及时对孩子教育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让孩子向被欺凌者道歉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占73%,“对孩子进行一定程度的惩戒措施”的占56.5%。如果孩子撞见了校园欺凌,超八成(82%)的家长选择“积极向老师和学校反映问题”,11%的家长选择“有人带头就会加入声援”。对事件的正确认识,为孩子提供正确处理问题的正向榜样,对孩子的科学引导,与老师、学校合理的沟通交流等都能够对孩子带来正面效应。

对于孩子所在学校解决校园欺凌事件的看法,64.5%的家长认为学校“严肃对待,积极处理,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合理解决”,从孩子所在学校预防欺凌的措施(多选)来看,“召开主题班会专题教育”的占58%,“通过黑板报或宣传栏宣传”的占48.5%,“通过家长群、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宣传”的占42.5%,“学校广播宣传”的占39.5%。常州局前街小学的张姓老师反映,学校现在比较注重校园欺凌安全教育,不仅通过大课间广播宣传,也组织主题班会等活动使学生认清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掌握面对欺凌采取的措施。同时通过家长微信群进行宣传,让家长也提高认识,合力打造家校合作联盟。

三、三因素导致校园欺凌频发

(一)心理发展不成熟。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极易受到负面电视节目、暴力视频的影响,加上孩子在叛逆期阶段自我意识较强,常将约束自己的力量对立,有的沉迷虚拟世界,性格和现实社交能力也被影响。调研显示,受访家长认为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原因(多选)中,“网上暴力视频、暴力网络游戏影响”的占67%,“现在孩子活在虚拟世界里,线下社交时间较少、能力弱”的占44.5%,“独生子女居多,自我意识较强”的占37.5%

(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也容易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内心环境。调研显示,56%的受访家长认为“父母一方或双方教育缺位,孩子安全感不足,出现行为偏差没有及时纠正”和50%的家长认为“家庭不睦,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是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常州清凉小学的陈姓老师反映,班上有的学生父母忙于工作,无心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爱的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孩子逐渐变得冷漠、暴力。

(三)未成年人法律法规不健全。调研显示,有39.5%的家长认为“校园欺凌事件举证难,又涉及到未成人,惩戒措施不够有力”。我国的法律文件目前均未提及“校园欺凌”一词,特别是对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校园欺凌预防乏力,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处理处于无规可依的状态。加上学校法制教育缺失,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于自己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没有清晰的认识,也使校园欺凌行为蔓延。

四、建议意见

(一)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一是政府要加强对公众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加强对社会暴力文化的管理,优化网络环境,推进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政府要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制定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对14周岁以上欺凌者入罪等作出明确规定,推进校园欺凌的法制化进程。三是政府对学校提出针对校园欺凌的教育要求,使学校把防范校园欺凌纳入到教学常态化进程中。四是政府要对校园欺凌专项督导治理,落实相关责任人,并加强与执法、监管部门的联系合作,形成对学生暴力防治的联动机制。调研显示,认为“要建立预警、发现、报告、处理和惩戒校园欺凌的体系”的占44%

(二)完善学校治理体系。调研显示,选择“加强孩子的心理教育,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冲突方式”的占77.5%,“加强法制教育,深化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占35.5%,“学校对欺凌事件中违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的占45%。一是学校要设置防止校园欺凌的相关教育课程,加强培养学生的防范欺凌意识。二是形成一套有关校园欺凌的体系办法,在欺凌发生后有法可依,按照校规校纪及时处理,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三是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心理监测的作用,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化解。四是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形成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人生成长的第一站,家长负有保护和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调研显示,“家长要树立科学教育理念,给孩子培养‘和谐’‘友善’的价值观”的占81.5%。一是家长应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稳定的家庭氛围,以浓厚的亲情和亲子关系作为基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在时代背景下,家长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时刻关心孩子在校的生活状况,及时与老师沟通,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保护孩子远离校园欺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打印] [关闭]
 
苏ICP备05003616号 联系电话:86-051967883086 传 真:0519-67883087 E-mail: jszdczzw@stats.gov.cn
办公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文源路2号常州海事局8楼 邮政编码:213022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