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改革开放春潮涌动 主副食品物丰价稳
发布日期:2018-09-29

改革开放春潮涌动    主副食品物丰价稳

                          --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成果统计系列分析之食品价格篇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从追求吃的饱到吃的好,人们 “菜篮子”里的种类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好。食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其价格是影响价格总水平不同阶段上涨的重要因素。1984年价格调查统计制度建立以来,据调查数据显示,1984-2017年间,食品价格累计上涨10倍,年均上涨7.3%

一、食品价格总体运行情况

(一)从大体趋势看,1984-2017年来,食品价格走势与全国、全省基本一致,总体呈现出前期波动剧烈-中期走势低迷-后期平稳发展的特点。从各年的涨跌幅来看,1994年涨幅为31.1%是峰点,1999年跌幅为6.0%是谷底,涨跌峰谷落差达37.1个百分点。

(二)从分类看,1984-2017年来,食品价格走势与粮食、鲜菜、禽肉及制品、水产品价格指数趋势基本一致。主要食品价格指数涨势各异,鲜菜消费涨速最快,年均递增12.0%,其他各类涨势均在6.0%-9.0%之间。

二、各阶段波动特点及成因

(一)前期:急涨急跌阶段(1984-1996年)

1984-1987年,这一阶段改革的理论进一步深化,调放结合,以放为主,价格改革在更广阔的经济领域展开,并逐渐摆脱计划体制的束缚,市场定价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一阶段出台了3次较大的价格改革方案,放开了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从1985年起粮棉价格由统购价和超购加价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自由上市,同时放开猪、牛、羊、水产品及蔬菜价格。物价逐步放开也引起了价格的结构性变动,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1985年食品价格上涨19.0%,是第一个价格高点。其中,涨幅较大的鲜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60.7%48.5%。在前阶段的改革中,随着价格的逐步放开,国家直接管理的逐步收缩而间接调控没有相应跟上,物价连年上涨, 1988年粮食、油料的收购价格和肉、蛋、糖、茶四类副食品价格提高,“抢购风”和“涨价潮”盛行,出现价格失控现象。当年食品价格上涨30.2%,是第二个价格高点,鲜菜、禽肉及制品、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53.0%35.3%29.3%

为缓解物价上涨,1989年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指出“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并做出了《关于加强物价管理,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决定》。在此阶段,通货膨胀受到明显抑制,物价上涨幅度回缩,1989年、1990年两年食品价格涨幅持续下降,1990年食品价格涨幅回落至2.3%,鲜菜、禽肉及制品、水产品价格涨幅较1988年分别回落47.134.126.6个百分点。

1991年价格改革逐步深入,大幅度提高了25年未动的平价粮油价,不再对食油的销售进行补贴,生产资料计划内外价格差距缩小,有的实行了并轨,物价管放结合,价格出现反弹。当年食品价格上涨11.3%,涨幅比上年扩大9.0个百分点。其中,涨幅较大的为粮食和鲜菜价格,分别上涨55.9%39.8%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政策全面放开农产品价格,价格改革驶入快车道,致食品价格大幅攀升。1992年、1993年食品价格分别上涨9.9%23.0%1994年涨幅更是跃至1984年以来最高点,达31.1%,是第三个价格高点,粮食、禽肉及制品、鲜菜、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59.0%40.9%37.2%19.1%

1995年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在改革中坚持了“调管放”相结合的方针,出台了粮食、棉花、食用油等重要商品的流通体制改革措施,通货膨胀局面受到有效遏制,食品价格涨幅再度回落。1995年、1996年食品价格分别上涨17.9%8.9%

(二)中期:低迷紧缩阶段(1997-2002年)

随着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商品价格基本放开,只有极少数商品由国家定价,大部分商品由市场调节。受粮食、鲜菜价格大幅下跌影响,1997年食品价格下跌1.3%,出现了1984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为防止和制止市场物价出现暴涨暴跌,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实施以后,国家对粮食、药品和医疗服务等价格政策管理更加完善。加上当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整体放缓,食品价格继续下跌,1998年跌幅为2.2%1999年跌幅为6.0%,为1984年来的最大跌幅,主要食品价格全面下跌。其中,禽肉及制品、水产品、鲜菜、粮食价格分别下跌15.1%9.4%5.2%2.3%2000年国家继续深化农产品改革,推进价格法制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价格环境。2000-2002年,食品价格跌幅收窄,分别为4.5%2.6%2.2%

(三)后期:平稳波动阶段(2003-2017年)

2003年,粮食、禽肉、鲜菜价格上涨拉动食品价格由负转正,2004年除鲜菜外,其他农副产品价格直线上扬,豆类、粮食、蛋类、禽肉及制品价格涨幅较去年分别扩大38.127.423.217.5个百分点,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13.2%

2007年与2008年因农产品价格再一次大幅推高,带动食品价格分别上涨10.4%12.3%,种植业、养殖业各类农产品价格连续两年呈现两位数上涨,其中,2008年豆、油、猪肉价格涨势最为突出,涨幅分别为60.4%23.7%21.1%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各类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从高位快速回落,致国内食用油、猪肉、豆类价格分别下跌22%20.3%3.1%,当年食品价格涨幅回落至1.3%

2011-2017年,食品价格涨幅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2011年,食品价格上涨11.7%。主要是受玉米等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同比上涨31.4%,涨幅高于上年同期28.8个百分点。2012年是食品价格涨幅由高转低的节点,稳定在“5%”以下。2012-2016年,食品价格涨幅分别为4.9%3.5%2.7%4.0%3.8%,呈现温和上涨态势。2017年食品价格小幅下跌0.5%,重回“负”时代,主要是受主副食品跌多涨少影响。其中,猪肉市场供应充足,猪肉价格维持低迷态势,累计下跌4.7%;当年天气状况良好,蔬菜供应充足,鲜菜价格下跌3.0%;受禽流感影响,蛋、禽价格分别下跌1.8%1.1%

三、几点建议

食品价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好“看得见手”的作用,让居民拎得起“菜篮子”和“米袋子”。

1、加大市场价格监控力度。政府部门定期监测市场价格动态,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和检查力度,特别是对重要农副产品的生产、需求、价格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分析,做好价格监测的预报、预警工作,防范价格异常波动,发现价格异常,及时准确上报。严厉打击各种价格执法违规行为,防止不法商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有效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安定民心。

2、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支农政策,加强对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进度检查,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落实到农民身上;加大对蔬菜种植的投入,保证城市周边最低蔬菜土地保有面积,扩大温室大棚的覆盖面积,加强科技指导;加强对生猪生产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和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生鲜超市、平价商店等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通过支持城市里大型超市积极发展“农超对接”,保障市场供应。

 

主办单位: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文源路2号常州海事局8楼

电话:0519-678830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