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政策利好刺激及下游需求回暖影响,今年以来常州光伏行业经营形势明显好转,盈利能力逐步增强,产品价格止跌回稳。为全面了解企业发展现状,近期,常州调查队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多个侧面、不同角度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近况。
一、现状
1、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1-9月,全市光伏行业实现产值393.5亿元,同比增长36.0%,实现利税35.8亿元、同比208.9%,利润21.5亿元,同比475.7%。扭转了去年同期全行业亏损状态。据“天合光能”、“亿晶光电”、“正信光伏”等企业负责人反映,今年以来企业订单充足,组件生产保持满负荷运行,效益较去年明显好转。其中,1-9月天合光能累计产值规模突破百亿,同比增速超70%,利税、利润也扭转了去年的亏损局面。亿晶光电目前电池组件产能已达1GW,去年730MW,在国内处于领先。今年上半年已销售305MW,下半年以来国内市场需求激增,订单饱满,预测全年组件销售有望突破800MW,企业盈利水平有望大幅提升。
2、国内组件价格整体回稳。今年以来,随着终端市场需求转暖,国内组件价格在经历了2012年以来持续震荡下行的基础上有所回稳。特别是3、4、5月份,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及政策利好刺激下价格回升明显,进入3季度受硅料价格弱势回调影响又重回跌势,但整体价格高于2013年水平。据调查数据显示,1-9月份,硅太阳能电池均价3.84元/w,较去年同期上涨了4.1%。从单月走势看,9月份硅太阳能电池均价为3.58元/w,为今年以来的最低价,与年内3.98元/w最高均价相比,下跌10.1%,接近去年年底3.57元/w的全年最低价。原材料多晶硅价格走势强于组件价格,1-9月份多晶硅均价15.2万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23.5%。从单月走势看,9月份多晶硅均价为15.1万元/吨,与年内16.5万元/吨最高均价相比,下跌8.5%,与年初13.7万元/吨均价相比上涨10.2%。
3、市场拓展能力有所提升。在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方面,“亿晶光电”积极抢抓市场机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年内计划投资1.3亿元建设年产75万毫米4寸蓝宝石晶棒项目。该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税后内部收益率为30.4%,税后投资回收期为3.78年。并在近期与当地政府签署了总投资约16亿元的万亩蔬菜基地200兆瓦现代农业光伏电站项目。该项目的签订实施将对公司未来几年拓展太阳能工程、电站业务,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天合光能”年初在英国成功建成并并网两座装机总量为23.8兆瓦电站后,又宣布收购Good Energy 在英国的一座49.9兆瓦大型地面电站项目,电站运行后,预计每年可为一万四千多户英国家庭提供清洁能源。
4、市场布局得到延伸。价格承诺协议签订之前,中国占据着欧盟约70%的市场份额,而市场发展主要依赖各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优惠补贴政策。近年来,随着欧洲各国补贴不断下调、价格承诺协议的签订以及累计安装量大等多方面因素,欧州市场份额呈逐步缩减态势。为了规避市场销售风险,“天合光能”在维护欧美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发展在亚太、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的业务,并扩展、深化国内市场。从原有的光伏组件为主体的业务模式进一步向下游产业链拓展,大力推进分布式与地面电站的开发建设。前几年天合光能的销售模式60%-70%的产能销往欧洲,20%销往美国,国内、亚太各占10%不到。今年以来国内销售份额明显提升,1-9月份,国内销售占32.3%,国外销售占67.7%。从销量来看,今年1-9月份完成国内销售1.44吉瓦,同比增长34.6%,接近去年1.43吉瓦的全年销量。同样“亿晶光电”在销售模式上也有重大改变,今年以来国内销售占比五成左右,扭转前些年欧美市场销售占比超九成的局面。“正信光伏”也减少对欧美市场出口,保持与意大利、丹麦、德国等国合作,并加强对日本、南非、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开拓。
二、问题
虽然光伏行业短期有明显复苏迹象,但整体盈利能力仍不乐观,上报的59家企业有13家亏损。市场无序竞争、产能过剩现象短期内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产品市场过度依赖外需、国内市场开发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依然困扰和制约着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1、产能扩张现象死灰复燃。目前光伏行业复苏进程缓慢,一方面受供需失衡和海外“双反”调查影响,另一方面是行业整治力度不够深入,产能扩张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并有死灰复燃的迹象。之前被实施兼并的部分中小企业在停产期间,由于场地、设备完好,遇到市场形势转好,又重新复工。个别企业为了能赢得市场,不惜以劣质低价的产品投放市场,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对质优价高的一线品牌企业构成直接冲击。天合等光伏龙头企业负责人坦言,我国光伏行业兼并重组的迟缓造成优势企业难以胜出,长期在盈亏平衡点附近挣扎,由于缺乏资金实力难以开展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
2、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光伏产业缺少技术创新,大部分依靠进口。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使得中国的光伏产业缺乏自我更新能力,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低下。而落后产能又形成了相对过剩,并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整个产业陷入了一种怪象。从“天合光能”了解到,价格承诺协议执行以来,我国商务部与欧委会通过反复谈判争取来的出口配额,却因企业产品的品质竞争力不足,而白白浪费。
3、“双反”影响持续发酵。近几年,中国光伏企业始终处在国际贸易争端的风口浪尖。继美国对华实施第一轮“双反”后,今年又发起了第二轮“双反”调查,使稍有回暖的光伏企业遭受又一次重创。此轮“双反”得逞,中国光伏行业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削弱,出口形势将会继续恶化。
4、融资难制约企业发展。由于前两年光伏行业整体亏损及少数企业破产给银行造成了一定损失,导致金融机构对光伏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产能过剩,全行业危机”的时代,对光伏行业贷款持保守和谨慎的态度,信贷规模“只减不增”。同时,企业参与行业的兼并整合和技术提升、企业自身技改和装备技术升级,都被银行视同“产能扩张”,列入禁止类产能扩张的固定资产贷款中,严重影响企业整合兼并和技术升级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建议
1、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将加强行业整顿、提高准入门槛,规范市场秩序成为常态化、制度化,逐步形成数家品牌龙头企业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局面。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线品牌企业倾斜,提高中国品牌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抗击打能力。同时出台公开、公正的“路条”审批流程,对于光伏电站的总承包企业和组件供应商实行等级认证,电站项目融资向高等级者倾斜。
2、合理化解贸易争端。从欧盟双反的经验来看,价格承诺方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不合理的价格限定,损害了中国光伏行业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减少了中国光伏产品对欧出口,因此应该避免采用价格承诺的模式解决中美光伏贸易争端,而通过磋商取得和解是化解贸易争端的合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