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在经济改革转型的进程中,服务业企业也正进行新旧动能更迭、冷热业态切换。常州小微服务业企业八成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规模较小,成立快,消亡易,发展壮大难,大部分还长期处于发展阶段。小微服务业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只有不断创新,才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和后劲的必然要求。
近期,常州调查队对全市规模以下服务业144家样本企业中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五个行业的71家企业进行2016年创新活动问卷调查,对小微服务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现状及资金来源、技术来源、相关政策等进行深入了解。
一、小微服务业企业创新活动开展现状
1、三成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被调查的71家样本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22家,占调查样本的31%,69%的企业还未开展任何创新活动。其中9.9%的企业向市场推出了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或服务,4.2%的企业采用了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工艺、技术手段或技术保障,21.1%的企业实现了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或组织结构,11.3%的企业实施了全新的营销渠道、促销方式、产品包装或定价方法。
2、缺乏高新企业引领开展创新活动。样本企业中的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册企业、相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仅6家,占8%。其中,同时具备上述两种身份的一家都没有。2016年这两类技术企业中仅1家开展了创新活动,缺乏引领小微服务业企业创新的带头作用。
3、资金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保障。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小微企业财政信贷方面的支持,各级政府也积极促进银企联合、成立担保中介、建立担保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但由于小微服务业企业不需更多硬件设备,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企业信用度低,相应门槛设置较高,优惠政策难以惠及众多小微服务业企业。调查显示,开展技术创新的22家企业中(多选),22.7%的企业创新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有资金,9.1%的企业利用银行贷款,4.5%的企业资金分别来自众筹和其他来源。
在问到“贵企业在创新活动中遇到主要问题”时,22家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中,22.7%的企业认为“资金不足”,18.2%的企业选择“人才短缺”和“市场环境不佳”,另有4.5%的企业感觉“适用技术短缺”。
4、技术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在技术进步方面,常州小微服务业企业创新活动水平低,更谈不上研发投入,往往选择模仿或跟进创新模式,也期盼寻求创新合作对象与合作机会,但成功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很少。在开展技术创新的22家企业中,通过“独立研发”、“合作开发”和“购买技术”的均为13.6%;创新合作对象也少之又少,小微服务业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高校”、“客户和供应商”及“其他企业”均占有创新活动企业的4.5%,与“科研院所”合作更是遥不可及。
5、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活力。常州小微服务业企业规模小,企业管理不完善,产品结构雷同等矛盾突出,只有不断创新,响应市场动态变化,才能求得生存。调查显示,在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中,36.4%的企业认为创新提高了生产率,27.3%的企业提高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22.7%的企业增加了产品或服务的品种,13.6%的企业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和改善了工作条件,4.5%的企业增加了利润和减少了环境污染。
6、四分之一企业期盼拓展市场和新的营销手段。在经济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小微企业主纷纷表示企业只有创新发展,顺应市场需求,才能赢得良好的生存空间。被调查的企业中,25.4%的企业计划拓展市场或采用新的营销手段,15.5%的企业打算获取新技术,11.3%的企业计划开发新产品,7%的企业计划引进新设备,还有5.6%的企业计划涉足新的行业或领域。
二、创新政策及落实情况
1、八成以上企业享受创新相关政策。在开展了创新活动的22家企业中,81.8%的企业享受了创新相关政策,36.4%的企业享受税费减免,22.7%的企业享受平台支撑和金融服务,9.1%的企业享受人才保障,4.5%的企业享受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和其他政策,18.2%的企业未享受到创新相关政策。还有44.3%的企业未享受到创新帮扶政策。
2、不知道政策、不满足条件是影响创新政策落实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为确保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连续出招为小微企业减息、减费、减税等,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打出的一套“组合拳”,有效激发了小微企业活力,赢得小微企业主认可,但还存在一些不足。40.9%的被调查企业还不知道创新有关政策,36.4%的企业不满足享受政策的条件,27.3%的企业反映政策吸引力不足,政策办理手续繁琐和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的企业各占22.7%。
三、意见、建议
1、鼓励“专精特新”发展。引导小微企业从低价格、数量型的粗放式发展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高附加值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引导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加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或“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以更新的产品、更专业有效的服务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2、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企业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生产、物流、营销、计量、财务、人力资源等基础管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开展管理创新,建立精益化管理模式。
3、加大创新人才激励。完善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机制,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