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常州市聚焦富民惠民,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7年常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35元,比上年增加2055元,同比增长8.6%。
一、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调查数据显示,常州市农民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纯收入。2017年常州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5904元,经营净收入5695元,财产净收入501元,转移净收入3736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1.6%、22%、1.9%和14.5%。
1.工资性收入总量增长但增幅有所放缓。2017年,常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5904元,比上年增长9.2%,增幅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61.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 65.3%,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6%,是常州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今年以来,常州市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出台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以及配套的认定管理办法,加快探索和构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体系,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工作,以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开展制度化教育培训。2017年全市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700人次,培育星级示范合作社40家,建设提升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5家,获准创建两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新增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10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交易额)710亿元,同比增长7.3%,年销售收入(交易额)首次突破700亿大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力度,促进农民工资收入稳步增长。
2.经营净收入是稳定增收的基础。2017年,常州市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5695元,同比增长6.9%,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2%。
经营净收入的平稳增长主要来源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17年常州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93.6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林业产值分别完成158.9亿元、2.1亿元,增长4.2%、5%;渔业效益整体提高,完成产值78.3亿元,增长7.3%。农业现代化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5.5万亩,累计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为64%,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1.3万亩、高效设施渔业8700亩,累计面积占比分别为22.6%和38%。
3.非生产性收入成为增收的有力支撑。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这两项收入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017年,常州市农民人均非生产性收入为4236元,同比增长8.9%,这两项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6.4%。其中转移净收入为3736元,比上年增加295元,增长8.6%,转移性净收入主要来源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养老保险、报销医疗费、外出从业寄带回收入等。财产净收入为501元,比上年增加50元,增长11.1%,财产净收入主要来源为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利息收入、集体分配的红利、出租房屋净收入等。
从调查数据来看,转移净收入成为常州市农民增收的新支撑点。近年来,常州市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农民增收的有关政策同时,结合常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符合常州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在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经营进程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二、关于农民增收的重点途径
1.挖掘现代农业增收潜力。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发展高端的产业体系,打造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构建新型的经营体系,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抓好以下七方面重点:一是抓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三是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拓展农业生态、休闲、养老等功能。四是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基础巩固和提档升级。五是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高标准设施农业建设。六是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实施“智慧农业”提速行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七是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推广农业生产经营环节服务外包,加快落实关于供销社改革的意见,打造助农、惠农、联农合作平台。
2.激活农村增收新动能。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确权、赋能、搞活,大力提高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份额。一是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抓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统筹推进武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探索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的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三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特色小镇和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3.提升农民自主增收能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稳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一是提升就业层次促增收。分类指导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突出、高效实用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实施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能培训,使之适应产业转型的需要,成为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二是激发创业活力促增收。加强新型农民创业载体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农业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充分发挥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作用。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增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行动,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委托定向培养机制,探索建设专业性的农业技术学校,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