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在常新市民的就业与生活现状,近日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开展了新市民就业与生活质量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常新市民能够较好地融入本地生活,但新市民的劳动就业管理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基本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从年龄上看,新市民以40岁以下的中青年为主,达80.8%。从行业类别和性别来看,48.7%的人所在行业为制造、建筑及服务业,而且常州是以制造业为主,因此年轻力壮、能承受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的男性略多,男性占比为56.4%。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占28.2%,39.7%的人是大专学历,还有32.1%的新市民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从打工年限来看,60.3%的新市民来常工作已在5年以上。
二、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在常新市民普遍对在常州的生活感觉良好,积极在常州买房置业,对未来感到有盼头,能够较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受访的78位新市民中,已经在常州购房的占59.0%,租房居住的占32.1%,单位提供住宿的占9.0%;对居住环境感到满意占16.7%,比较满意占43.6%,觉得一般占37.2%,不满意占2.6%;谈及在常州工作、生活的感受和憧憬,32.1%的人觉得充满了希望、有奔头,感觉平稳的占47.4%,觉得很累很艰难占19.2%,感觉难以尽述的占1.3%。
调查表明,在常务工的新市民的劳动保障情况总体较好。在78位受访者中,有82.1%的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说明多数新市民有了较强的维权意识,但仍有17.%的人未签劳动合同。对于让外来务工者最头疼的工资拖欠问题,本次调查也给出了答案:82.1%的人没有遇到过用工单位拖欠薪资的问题,14.1%的人偶尔遇到过,有3.8%的人表示经常遇到过。
三、主要问题
(一)新市民工作报酬普遍偏低。调查发现,月收入在2000-4000元的占43.6%,月工资在4000-6000元的占37.2%,仅有19.2%的人月工资在6000元以上。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人员对最低工资制度不甚了解,有些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部分企业采用种种手段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侵害了职工权益。如不少私企普遍采用“底薪 + 加班费 + 补贴”的工资结构,当它的总和大于最低工资标准时,就容易掩盖最低工资不能兑付的现实问题。
(二)加班是新市民在工作中碰到的常态问题。调查显示,一周工作在40小时的占14.1%,在40-50小时的有52.6%,在50小时以上的占33.3%。《劳动法》对劳动时间、加班时间作了明确规定,即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而如此长时间的工作只有外来青年务工人员才能适应,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中青年占新市民绝大多数的原因之一。有17.9%的人碰到过工资拖欠的问题;当问及“工资被拖欠,您采取的主要措施”时,28.6%的人会通过求助劳动保障或法律途径等合法手段,71.4%的人会选择自发讨要或干脆不采取任何措施。
(三)自我保护意识较为缺乏。在78位调查对象中,没有参加保险的占21.8%,就算买了保险也只是基本的养老医疗等险种的占29.5%,另有不足五成的人全额参加了保险。首先对新市民而言,参加社会保险固然重要,但要扣工资里的钱,这样原本很低的工资就更少了。其次是新市民人员流动性太大,而交社保这笔钱对于小企业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部分企业负责人有意或无意的模糊社保的概念。
四、对策建议
(一)着力维护新市民的劳动保障权益。依法将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研究完善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灵活就业农民工可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努力实现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着力解决未参保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保障问题。推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参加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并平等享受待遇。
(二)逐步改善新市民的居住条件。统筹规划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面积,将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住房发展规划。支持增加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购买或租赁商品住房,并按规定享受购房契税和印花税等优惠政策。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实施范围。加强城中村、棚户区环境整治和综合管理服务,使居住其中的农民工住宿条件得到改善。
(三)进一步营造关心关爱新市民的的社会氛围。坚持正确导向,组织引导新闻媒体运用多种方式,加强政策阐释解读,积极宣传农民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农民工中的先进典型,对相关热点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舆论引导。对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及个人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努力使尊重农民工、公平对待农民工、让农民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