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动剧烈到渐趋平缓 物价变迁印证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成果统计系列分析之居民消费价格篇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价格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杠杆和社会稳定的政策载体,在这40年的时间里,价格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始终贯穿其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商品价格地逐步放开,为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地变化情况,国家统计局对价格统计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1984年,常州城市抽样调查队成立,自此拉开了常州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的序幕。调查显示,1984-2017年常州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5.8%,走势与全国、全省基本一致,且随着价格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由“大起大落”逐步转向“平缓”,总体呈现出波动幅度缩小、波动周期加长的特点。特别是2012年以来,常州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一、各阶段价格走势特征
1984年至2017年,常州居民消费价格经历多个重要上涨节点,部分年份价格涨势明显且增速较快,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严重通胀阶段(1984-1996年)
由于国家放开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和逐步放开耐用消费品、生产资料的管制,1984-1996年间,常州物价水平持续较长时间的高增长姿态,年均上涨12.7%。如果用物价上升的速度区分通货膨胀的程度,在这13年间共有11个年度物价水平同比增速超过6%的“严重通货膨胀”临界点。其中,8个年度通货膨胀率超过10%,达到“飞奔”阶段;3个年度通货膨胀率介于6%-9%之间,达到“严重”阶段。仅1984年、1990年涨幅相对平缓,分别上涨2.6%、4.2%。
(二)爬行通胀阶段(1997-2003年)
1997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影响,我国经济在实施“软着陆”以后,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市场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的趋势逐渐呈现。1997-2003年常州物价涨幅始终保持在3%以下,部分年份出现负增长。
(三)温和通胀阶段(2004-2011年)
2004-2011年间,物价涨幅再次回升,个别年份超过5%,但较第一阶段相对平缓,涨幅均控制在6%以内。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物价出现短暂性负增长。受输入型成本推动、工资上涨和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提高推动,2010年后物价出现反弹,常州2010年、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3.4%、5.0%。
(四)爬行通胀阶段(2012-2017年)
随着中央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以猪肉为首的食品价格回落,物价涨幅再次回落。自2012年起,常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进入低通胀阶段,各年度涨幅在2%上下小幅波动。
二、价格变动特点及趋势分析
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1984-2017年间,常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5.9倍,年均递增5.8%,主要大类价格指数涨跌各异,食品烟酒类消费品涨速最快,累计上涨9.96倍,年均递增7.3%。
(一)政策影响作用显著,食品烟酒价格快速上涨
资料显示,2017年常州市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7624元,比1984年增长21.6倍,年均增长9.9%;食品消费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84年的56.8%下降到26.8%。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调整,食品消费占比逐年下降,但仍是生活必需品,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比重较大。由于食品价格的低弹性属性,进一步促使其价格水平有了充足的提升空间,随改革不断深入快速提档。一粮带百价,农产品价格走向一定程度决定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涨跌幅度。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和销售价格并逐步放开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导致粮食、肉禽、水产品、鲜菜等价格大幅提升。1988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0.2%,其中鲜菜上涨53.0%、肉禽类上涨35.3%、水产品上涨29.3%,整体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3%。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政策全面放开农产品价格,再一次推高消费领域食品价格,1993-1996年食品价格分别上涨23.0%、31.1%、17.9%、8.9%,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21.7%、22.4%、14.9%、10.2%。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风暴物价过热现象才有所缓和。2007年、2008年农产品价格再一次大幅推高,食品价格分别上涨10.4%、12.3%,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3%、5.2%。种植业、养殖业各类农产品价格连续两年呈现两位数上涨,其中,肉禽类价格涨势最为突出,连续两年涨幅超过20%。
(二)改革与需求双重驱动,工业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
1、改革驱动。改革开放后,国家在放开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逐步放开耐用消费品、生产资料的价格管制,同时逐步把价格改革引入城市公共交通、房租、自来水、民用燃料、教育、医疗等领域,带动了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力度的推进,国家进一步调整电力、煤炭、原油等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使能源价格也呈现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
2、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大批新工业项目投资兴建,加重了煤、电、油、运等基础产业的负担,基础产业的瓶颈造成了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急剧上涨。1985-1995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年均增幅11.6%,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推动下游生活资料价格上涨。
3、需求推动。从1984年和2017年常州市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生活耐用品量对比数据显示,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和升级,也推动价格上涨。
表1:常州市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耐用品量(单位:台)
综上分析,常州工业品价格及能源价格受政策推动和需求拉动共同作用,价格呈现一定程度上涨。具体表现在居住、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年均分别上涨5.6%、3.9%、2.7%、1.6%。2017年,常州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11.6,购进价格指数为110.7,随着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工业生产者价格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保持上涨态势,对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起到助推作用。
(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服务价格整体上涨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97年,“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被正式提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随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不断深入,服务价格也保持整体上涨态势。1984年至2007年,常州服务项目价格年均递增8.1%。其中,学杂保育费、医疗保健服务费年均递增10.5%、10.2%。
服务业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受居民收入增加影响。资料显示,常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701元上升到2017年的49955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8%。随着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居民传统的温饱型消费模式逐步升级为生活质量型消费模式,家庭服务、居住、交通通讯等服务消费比重逐渐上升,消费需求增加推高服务价格。资料显示,与2000年比,2017年家庭服务、衣着洗涤保养、装潢维修费、车辆修理与保养、私房房租价格分别上涨225%、136.4%、131.9%、167.3%、155.4%。另一方面,收入增长带来劳动用工成本上升,服务价格也水涨船高的上涨,而且将长期保持上涨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