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调查分析 >> 内容
民以食为天 食以粮为先
发布日期: 2018-10-17  来源:国调队   浏览次数: 【字号:
 

民以食为天  食以粮为先

——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成果统计系列分析之粮食生产篇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四十年来,常州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农业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经营理念不断推陈出新,改革的浪潮不断地推动着粮农产品的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一、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1、耕地面积降中维稳。四十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用地需求加剧,农业用地面积持续消减,经济作物面积增长,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常州市耕地面积315.2万亩,到2017年减少到225.5亩,四十年间减少89.7万亩,下降了39.8%。据有记载的统计年鉴数据,常州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992年的418.0万亩下降至2017年的169.3万亩,四十年间减少248.8万亩,下降了59.5%

统计资料显示,1986年常州市水稻种植面积 249万亩,是近28年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从“七五”开始,常州的水稻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其中还经历了“八五”和“十五”两个“大跳水”阶段。“七五”期间,常州水稻平均种植面 积为247.5万亩,到“八五”末,已减少至213万亩,经过“九五”、“十五”的两阶段递减,到“十五”末面积已骤减至148.5万亩。进入“十二五”以来,虽然种植面积仍呈持续递减趋势,但减速明显放缓,目前面积稳100万亩左右,为28年前的一半左右。

2、实际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受种植面积减少影响,常州粮食总产呈下滑趋势。全年粮食总产从1978年的150.3万吨减少到2017年的81.4万吨,四十年间减少68.9万吨,下降45.8%,年均减少1.8万吨。但随着新型农技技术的推广和各项农业服务及粮食丰产方的示范带动,常州粮食单产水平稳中有增。1992年,常州全年粮食亩产379.4公斤,2017年为480.7公斤单产增加101.3公斤,年均提高近4.1公斤,年均增长1 %

从主要粮食水稻单产看,“七五”、“八五”期间,常州水稻单产在每亩500公斤左右 ,稻谷总产120万吨。“九五”、“十五”期间 ,平均面积较前一阶段下降了21.3%,但受益于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用,水稻单产跃升至每亩586公斤,实现了大跨越发展,总产仅较前一阶段下降8.8%。进入“十一五”后,常州水稻单产开始突破式增长,2008-2013年,水稻单产实现“六连增”,其中2013年常州水稻单产已经达到每亩642公斤,28年来第12次刷新历史最高记录 ,自“十一五”至今,水稻平均单产为每亩613公斤,历史上首次阶段性突破每亩600公斤大关。与28年前相比,虽然种植面积下降了近一半,但每亩的单产提升了106公斤,总产只较28年前减少26.6%,水稻实际的生产能力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

、粮食生产主要特点

1、深入落实惠农政策。常州市委、市政府把稳定农业生产放在首位,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一方面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惠农政策,自2004年以来共发放中央种粮贴150448.1万元,有效刺激农民多种粮和要高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建立起包涵技术研究与普及、科技入户到田及手把手帮扶服务在内的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和机制,确保各项推动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快速及时落实到位。多年来,常州严格执行逐年小幅提高的国家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2017年,常州三等级冬小麦和单季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百斤118元和155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37%63%,补贴种田农民每亩148.4元,覆盖全市43个乡镇,677个行政村,1.19万个村民小组,41.5万户农民。有效稳定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和粮食种植面积。

2优新品种普及更新快品种上,小麦以扬辐麦4号、扬麦16号、扬麦20号为主,油菜以宁油18、油研10号、宁杂1818为主,水稻以武运粳23号、武运粳30号为主,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技术上,小麦主推精确定量栽培、机械条(匀)播栽培,油菜主推免耕摆栽、“油蔬两用”栽培,水稻主推微喷灌集中育供秧、机插精确定量栽培,以及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投入品上,因地制宜推广水稻配方肥6个、小麦配方肥7个、油菜配方肥3个,有效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建成小麦和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4个,展示小麦品种17个,水稻品种10个,通过新品种展示,为常州稻麦新品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狠抓为农服务指导。加强农情信息调度,秋收秋种期间采取每日一报制度,根据反馈信息,及时研判会商,决策指挥,强化生产管理指导。在做好日常生产管理与病虫害监测预报的基础上,分别于生育关键阶段和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先后组织召开麦油春季田管、水稻一种就管、水稻中期田管、粮油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会议多次,及时研究会商生产情况、存在问题与对策措施,有效促进了关键田管措施的落实到位,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全市大面积粮油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积极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一是大力开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共建设部省级麦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20个,平均亩产小麦439公斤、油菜225公斤,分别较大面积高102公斤和69公斤;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28个,平均亩产640公斤,比大面积增23公斤,增幅3.7%。二是认真组织实施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项目。市级实施水稻商品化集中育供秧项目46个,建设5亩以上规模化集中育供秧示范点133个,秧池面积1648.47亩,可供21.4万亩大田栽插。

5农业机械化覆盖率高40年来,农村经历了“人工+畜力→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三个跨越:一是“人工+畜力”阶段。改革开放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麦、玉米收打是由人工收割,畜力运输、打轧。由于人工、畜力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作业周期较长,麦收、夏种需20天左右,收秋、种麦需25天左右。二是“半机械化”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世纪末,小四轮、拖拉机收割、运输、轧场或者脱粒。同时该期间小型机械的机耕、机播替代畜力耕翻、播种。三是“基本机械化”阶段。进入本世纪以后,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8年前后,小麦耕翻、播种、收打。玉米播种、施肥等基本现实机械化。2017年常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6.2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4090台,小型拖拉机15476台,联合收割机1946台。 “三夏”、“三秋”作业周期都大大缩短。

6、建立完善病虫害防治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常州不断完善农业病虫害日常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病虫害灾情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农业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全市农林系统应对农业病虫害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病虫害日常监测做到规范化、网络化、数字化。市及辖市(区)植保部门共有专职植物检疫员20名,各乡镇农技服务组织从事农业病虫害测报工作人员50余名。全市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已有275家,专业化防治服务从业人员10633人,其中持证上岗人数2708人,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农业病虫害专业防控队伍。全市植保机械累计已达12682台,其中大中型防控机械4244台。

三、粮食生产发展制约因素

 1、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随着苏南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发展,招商引资企业厂房建设、新修路桥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侵占了大量地理位置优越的优质粮田。加上近年来,受种粮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自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越来越快,尤其是在武进、新北、大量路边稻田被改造成种植水果、花卉、苗木等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严重挤压传统农业发展空间,致使粮食生产呈碎片化、边缘化的态势。区域化布局问题凸显。

2、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的投入,全市部分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的硬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总面积仍偏小,总体水平不高,配套的土壤改良、科技服务、农民培训等“软件”相对薄弱,不能适应全面抵御自然灾害和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农业高产稳产。特别是随着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粮食烘干、晒场、仓储等基础设施明显不配套,尤其是小麦机械化播种、油菜机播、机栽、机收比重仍不足10%左右,已影响到粮油持续增产。

3、农技推广服务较为薄弱。由于多年来我市不断推进合乡并镇,镇一级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但是,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合并后,从事粮油生产技术指导的专业人员缺乏,与镇的面积不成比例,而且处于年轻态,服务意识、技术经验等不足,形成了农技队伍线断、人散、技乏。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层次不高、带动力不强,服务组织功能仍然比较单一,重秋熟轻夏熟,重数量轻质量,重效益轻产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老年化、弱质化现象突出,综合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低,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缓慢,影响了种植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4、种植结构调整有待加快推进。进入“十三五”,国家对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要求,江苏省也专题召开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会,制定下发了加快推进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以加快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目前常州市粮油作物以稻麦油为主,高产高效种植结构调整典型还比较欠缺,粮经轮(间、套)作、稻田综合种养、特色粮经作物种植等一些高效模式应用比例不高,推进步伐有待加快。

5、安全生产威胁增大。近年来,条纹叶枯病 、纵卷叶螟、稻曲病等气候型、生态型病虫害发生危害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新的特点,干旱、洪涝、渍害、极端温度等灾害性天气也呈多发、频发态势。如200911月中雪造成常州 1万亩未收水稻受灾。2010 67月持续性阴雨寡照造成大面 积秧苗迟发顿长,2011 6 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一度造成水稻播栽严重缺水。2012 8 11日“海葵”台风造成2.7万亩水稻严重受淹 。

、今后粮食生产对策建议

1、创新优化社会化服务。根据农村的新情况、新变化,教育引导农业战线干部职工,创新工作方法,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各种有效服务。重点从农民最切身、利益最直接、受益最明显的农业技术,农业植保、农业信息、粮食购销、农村金融等方面做起,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谋发展、抓落实、促和谐的合力,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保障。

2、加强种粮农机化建设。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发展农机化,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扎实推进深松耕、稻麦联合收面积,加强小麦水稻施肥、病虫害防治环境的机械化研制,提高耕作水平。

3、加快种粮规模经营步伐。粮食生产规模化是大势所趋,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畅通土地流转渠道,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将土地资源向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等新型粮食生产主体集中,为加速粮食生产规模化种植、农场化经营创造条件,通过资源整合释放土地产出潜力,实现向规模要效益,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积极性。

4、切实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坚持以维护粮农利益、稳定粮农生产积极性为原则,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拓展扶持范围和项目,通过政策倾斜、以奖代补、专项奖励等方式,在土地流转、生产设施购置、粮食收购、信贷、保险理赔等方面加大资金奖励和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提升和保障粮农种粮收益,在生态、轮作等方面采取先进方法理念,从根本上提升粮农生产信心。

5、注重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提高优质品种应用覆盖率。调整优化品种种植结构,加大优良食味水稻和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生产应用,进一步提高优质品种覆盖率。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生产,打造优质稻米品牌,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种植效益和产品附加值。积极示范推广稻田种养结合模式。示范推广稻鸭共作、稻鱼共作、稻蟹共作、稻虾共作等稻田种养结合模式,打造一批稻田种养结合技术典型,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6加强灾害风险协调管理。要加强信息宣传和政策研究。农业系统要做好农业生产指导和抗灾救灾工作,参与相关新闻宣传、技术培训、政策研究,及时发布技术专家意见、建议和有关信息。加强部门协作,农业系统与气象部门应加强合作,切实提高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提升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全市粮食乃至农业生产做出应有贡献。

 
[打印] [关闭]
 
苏ICP备05003616号 联系电话:86-051967883086 传 真:0519-67883087 E-mail: jszdczzw@stats.gov.cn
办公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文源路2号常州海事局8楼 邮政编码:213022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