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常州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人均消费支出逐年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逐步由温饱型向享乐型和发展型转变。2023年,常州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28895元,比1983年增长46.5倍,年均增长10.1%。
一是恩格尔系数下降,膳食结构均衡。建国初期,物资匮乏,食品供应紧张。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逐渐从单纯的饱腹向更高层次转变,更多农村居民开始关注膳食结构的平衡和营养价值,有机食品、素食、低糖、低盐等概念逐渐深入人心。调查资料显示,2023年常州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1.2%,比1983年的53.7%下降了22.5个百分点。
二是居住面积增加,住房条件改善。从新中国初期的土坯草房,到改革开放后逐步改善的砖瓦房,再到现在居住的小洋楼,农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常州以提升农村住房品质为切入点,精心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系列工作,着力改善老旧农房、整治隐患农房、改造困难群体危房,农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调查资料显示,常州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21.0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79.9平方米,年均增长3.6%。
三是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消费潜力释放。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经历了数量从少到多、档次由低到高、种类由单一向多样、需求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过渡的发展过程。调查资料显示,1985年,常州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19辆、电视机27台(其中彩电2台)、收音机68台,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则是普通农民家庭望尘莫及的奢侈品。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深入推动绿色消费领域潜力释放,持续开展家电节能补贴、以旧换新等专项活动。2023年,常州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助力车136.7辆,电冰箱131.5台,彩色电视机185.3台,空调205.6台,热水器122.8台,移动电话247.5部,家用汽车66.8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