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调查分析 >> 内容
七十五载辉煌成就 常州现代农业谱新篇
发布日期: 2024-10-25  来源:国调队   浏览次数: 【字号: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常州农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常州市委市政府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改善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升级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一、农业农村生产绘新图,乡村振兴展新颜

建国以来,常州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林、牧、渔等多种经营大幅增长,农业基础持续改善,主要农产品供给丰富多元,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不仅繁荣了市场,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农业产值大幅提高,基础地位更加巩固。过去的75年,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23年常州农林牧渔总产值305.55亿元,比1949年农业总产值3.06亿元增长了98.9倍,年均增长6.3%;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176.17元提高到2023年的7847.90元,增长了43.5倍,年均增长5.2%2022年耕地面积亩均农林牧渔总产值22789.5元,比1949年的87.79元增长了258.6倍,年均增长7.7%。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发展更加协调。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农村经济改革,给农业生产的有效发展和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到非农产业为主的历史性变化。稳粮扩经,大力发展推动专业种养业和规模化经营延伸等结构调整,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看,一产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49年的69.8:12.8:17.4转变为2023年的1.84850.2

(三)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常州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程度不断提高,耕地面积持续从1949年的348.96万亩压缩至2022年的129.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以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优质稻米等为主体的新品种研究不断推进,常州粮食种业高质量发展,再加上标准农田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统筹推进,良种良法的大力推广,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69万吨以上,粮食单产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平均亩产由1983年的363.6公斤增加到2023年的486.5公斤,提高了122.9公斤,增长了33.8%

2012年至2020年,受轮作休耕政策、城镇化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常州粮食播种面积、总产下降。2021年起,常州市委、市政府压紧压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保持连续三年增长。数据显示:常州粮食播种面积从2020年的140.87万亩恢复至2023年的144.88万亩,增长了2.8%;粮食总产从2020年的69.02万吨恢复至2023年的70.49万吨,增长了2.1%。

(四)畜禽生产质效提升,畜产品供应充足。改革开放以来,促进了农产品以自给为主向商品化转变。1985年以后,对猪、牛、羊、禽等取消派购制度,把市场机制引入农村经济,常州涌现出一大批畜禽养殖专业户。畜牧业生产打破了以农户散养为主的传统养殖格局,建立起以规模养殖为主、农户散养为辅的生产新模式,涌现出以立华牧业为代表的规模养殖公司,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2023年家禽出栏量达2464.22万羽,其中规模养殖出栏比重超98%;2023年生猪出栏量20.09万头,比1949年增长了5倍,2023年大型生猪养殖场累计出栏占比达92.5%。畜牧产业发展翻开新篇章,畜禽种业矩阵逐步形成,累计建成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3个,国家良种扩繁推广基地1个,占省内国家级畜禽育种场(扩繁推广基地)总数的三分之一,地方畜禽遗资源“三猪一鸡”(二花脸猪、米猪、红灯笼猪、溧阳鸡)均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

二、基础条件持续优化,现代农业新格局

(一)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产业链条更加延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充足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5家,拥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4家、县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9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49家、市级83家。溧阳市和金坛区分别获准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天目湖、薛埠、指前和雪堰4个镇获农业农村部首批认定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在农业重大项目建设中,逐步构筑起新优势,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创建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10.8万亩,建有各类研发机构21个,累计获发明专利60件,拥有绿色产品认证94个、有机产品认证129个、注册商标723个,农业产业发展已初步完成从量到质的历史性转变,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举措。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稳产增产更有保障。农业机械化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2023年常州农业机械总动力138.78万千瓦,比1983年的86.89千瓦增长59.7%,粮食生产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95%,机械播种、收获面积大幅度提高,2023年常州机耕地、机播、机械植保、机收面积分别达242.02、208.77、216.68、216.24万亩,水稻机插、小麦机播等机械化种植面积占比85%以上。截止2020年,常州市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67.7%,高效设施农业占比23.7%,极大提升了耕地质量,提高了生产能力。2021年以来,常州共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财政补助)项目31个,面积9.35万亩,项目总投资2.28亿元。

(三)劳动力转移积极有序,城乡一体发展更加融合。随着常州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非农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高效化转变,为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农业生产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农村劳动力结构实现了从单一务农向多渠道转移就业的历史性转变。2023年常州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5.17万人,一、二、三产就业人员比重为8.4︰44.846.9。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农村劳动力就业趋于非农,二、三产业劳动力275.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91.7%,比1949年所占比重15.3%提高了76.4个百分点,从事一产的劳动力比重由1949年的84.7%下降到2023年的8.4%。

三、风雨兼程七十五载,阔步前行谱新篇

回首过去的七十五年,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过春风,也伴随着风雨。

(一)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在50年代初期的三年经济恢复中,党和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人民抗灾救灾、恢复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巩固人民新政权上。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1年底历时两年全部完成,消灭了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到1957年,现价农业总产值已达到40002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30.6%;粮食总产达到71.52万吨,比1949年增长23.5%;生猪出栏数达到36.99万头,比1949年增长了10.2倍;水产品产量1.01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73.8%,其他农产品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二五困难时期(1958—1962年)。1958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以后,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无偿归集体所有,计划、生产、劳动、核算、分配等都由公社高度集中统一,取消家庭副业和农村集贸市场;同时,在“大跃进”思潮的影响下,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贪大求全,建设大规模、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挤了农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激发了农民吃集体的惰性思想,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挫折。

到1962年,现价农业总产值只有35897万元,比“一五”计划末的1957年下降了10.3%;粮食总产量为74.8万吨,比1957年增长4.6%;油料产量0.22万吨,比1957年降低了48.0%;农民收入下降,再加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农村经济严重倒退。

(三)调整恢复时期(19631965年)。从1961年开始,国家对人民公社着手进行调整,实行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健全了生产队的责任制。对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62年10月-1966年5月,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正确处理好农业与轻重工业的关系,增加了农业生产投入,农田水利等基本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遭到破坏的农业又出现了生机和活力。

与1962年相比,196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6050万元,增长了56.1%,年平均递增16.0%;重要农产品也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116.93万吨,三年增长了56.3%,年递增长达16.1%;油料总产量达0.25万吨,三年增长了15.7%。在这个时期,中央号召在农村开展了主要针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四清”运动,并使之扩大化了,造成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受到了打击,再加上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和农产品低价格等政策,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处在低水平徘徊,农民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四)“文革“时期(1966—1978年)。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阶段。经多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但管理过度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和分配方式平均主义的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造成了常州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徘徊状况,不少农民仍然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至1978年,常州农业总产值为71368万元,比1965年增长了27.3%,年均递增1.9%;粮食产量150.25万吨,比1965年增长28.5%,年均增长1.9%。

(五)快速发展期(1979—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路线方针,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实行,改善了农业生产关系,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了与农民的交换关系,放宽农村经济政策,活跃农村经济,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与1978年相比,198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97.0%,粮、油、生猪、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了18.3%、182.5%、14.3%、50.3%。农业的大丰收,大大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开始摆脱长期以来和思想禁锢和劳动力的束缚,开始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六)缓慢增长期(1985—1991年)。1984年农业大丰收后,常州与全省乃至全国一样,出现了流通阻滞、积压严重的低水平的结构性农产品过剩,一度出现农民卖粮难,另一方面国家财政补贴包袱加重。 1985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4个1号文件),实施了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取消了实施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对粮棉油实行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相结合的”双轨制”,除蚕茧以外的牧业、渔业产品则完全放开由市场调节。这一改革实施后,对搞活农产品的生产及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价格政策等因素,致使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再加上1991年遭受到了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农业受到重大损失,1991年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1990年下降4.4%,人均粮食、油料、水产品产量比1990年分别下降16.4%、16.1%、30.1%,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受阻。

(七)高速增长期(1992-1996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在“十四大”确定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方针指引下,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业发展的措施。在确保粮棉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发展迅速。同时积极探索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路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96年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87.28亿元,比1991年增长2.14倍,年均增长25.7%;其中:种植业产值占比从1991年52.2%下降至1996年的39.1%,林业、牧业、渔业等多种经营蓬勃发展。

(八)增长放缓期(1997—2001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社会经济通货紧缩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与1996年相比,五年中常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只增长了2.4%,年递增率为0.5%,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总产值年递增率分别为-2.1%、55.5%、-4.2%、7.5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2.5%,远低于前一个发展期。

(九)新一轮高速增长期(2002—2012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常州以“两个率先”为指导,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业呈现板块特色日趋明显、龙头带动逐步凸现、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的良好发展态势。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19.58亿元,比2002年增长1.37倍,年均增长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9.58亿元,比2001年增长58.7%,年均增长8.0%,实现了新一轮快速发展。

(十)乡村振兴新时代(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贯彻新发展理念,常州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引领带动全市“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智能化设备、大数据等工业要素不断融入农业生产,运用产业化理念,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通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数字化渔场、茶园、牧业公司等主体,运用智能监测监控、智能计算、5G等技术手段,辅以物联网、无人机等设施装备,农业发展机遇和空间不断拓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219.5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05.55亿元,增长了3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6737元增加到2023年的40401元,增长了1.4倍。

2013年至2020年,受轮作休耕政策、城镇化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常州粮食总产企稳稍降。2021年至2023年,常州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强调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等方面着手,持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4年持续增长,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七十五年的风雨历程,常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锐意改革、奋发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消灭了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迈向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随着532”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必将使一个奋发有为的常州现代化新农村新农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
办公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文源路2号常州海事局8楼   邮政编码:213022   E-mail: jszdczzw@stats.gov.cn
联系电话:86-051967883086   传 真:0519-67883087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总访问量:   当日访问量: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