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常州畜禽产业涨跌互现。生猪方面,上半年出栏总量显著增长,产能增长季节分化明显,能繁母猪生产效率提升带动仔猪产能大幅增长。家禽方面,肉鸡养殖延续收缩趋势。面对新格局下的种种挑战,亟需环保攻坚、成本管控与品牌培育等多项举措,以提升常州畜禽产业发展质量。
一、畜禽产业涨跌互现,产能结构呈现新格局
(一)生猪产能高增长下出栏季节分化明显
2025年二季度末常州生猪存栏13.6万头,环比增加11.9%,同比增加1.5%。从上半年整体看,常州生猪出栏12.5万头,同比增长20.6%。分季度观察,二季度常州生猪出栏仅4万头,环比下降53.5%,同比下降19.6%,仅占上半年生猪出栏总量的31.7%。一季度的高增长部分冲抵了二季度的快速下滑,二季度生猪出栏量为近三年同期最低值,养殖端不稳定性加剧。
图1 2023-2025年上半年常州生猪出栏数据
(二)能繁母猪量减效增带动仔猪产能翻倍
2025年二季度末常州能繁母猪存栏1.6万头,环比下降1.3%,同比下降8.1%。能繁母猪保有量进一步下调,为2023年以来最低,但同期自繁仔猪数量却逆势大增。上半年常州地区累计自繁18.9万头仔猪,同比增长65.8%,能繁母猪头均产仔率是去年同期的1.8倍。上半年累计外销仔猪数量达8.5万头,同比增长104%,其中大型养殖户销售量占比达到98.1%。仔猪销售量增幅远高于同期生猪出栏增幅,在常大型猪企调整本地业务分工,增加了生猪养殖前期繁育与生产环节在常州的比重。
(三)肉鸡养殖规模收缩趋势加剧
2025年二季度末常州家禽存栏756.4万羽,同比下降7.9%,其中活鸡存栏740.1万羽,同比下降8.3%。同期,2025年上半年家禽累计出栏1246.1万羽,同比下降8.5%,其中活鸡出栏1237.5万羽,同比下降8%,活鸡对家禽数据主导作用明显。分季度观察,二季度家禽出栏量为577.7万羽,环比下降13.6%,同比下降13.5%,其中活鸡573.9万羽,环比下降17.4%,同比下降17.4%,数据显示,常州家禽养殖在存栏和出栏总量同比下滑的同时,二季度出栏量环比、同比降幅均显著扩大,收缩态势明显加剧。
二、生猪产业承压求变,生产策略升级重构
(一)头部猪企生产节奏调整扰动区域供给
常州上半年生猪出栏量波动主要受本地大型企业养殖空窗期及业务调整影响。二季度溧阳当地出栏量仅1266头,环比锐减95.7%,同比减少83.6%,这一断崖式下滑对常州市二季度出栏总降幅贡献率达60.9%。
(二)夏季环保风险驱动猪企调整出栏计划
问卷显示,有44.4%的生猪养殖户认为当前环保成本过高,调研发现,环保问题带来的经营性损失这类隐形成本对生产节奏的影响尤为显著,此类因素在毗邻居民区的养殖企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部分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因为较邻近居民区,在夏季高温天气时企业与居民矛盾激化。高温加剧企业内部粪便臭气的扩散,周边居民的投诉增多。企业面对持续的投诉压力不得不牺牲利润,调整养殖计划,提前出栏生猪以减少存栏量和污染源,来缓解外部舆情压力。
(三)薄利下的降本增效推动猪企区域化分工
畜牧部门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常州生猪出栏均价为每公斤15.9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9%。在上半年生猪价格整体低位震荡的情况下,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凭借成本控制实现连续14个月的盈利。长期盈利刺激企业持续扩张,而价格下行压力下,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经营的关键。
三、家禽产业供给收缩,生产周期被动延长
(一)区域拆迁导致集中退养
金坛区指前镇是常州最大的肉鸡养殖区域,其下辖的王母观村更是该镇代养户较为集中的村落之一。2025年上半年王母观村因为拆迁改造,区域内17户肉鸡代养户陆续终止养殖活动并完成清场。该村在2024年同期的肉鸡合计出栏量超过70万羽,此次集中退养导致该村全部肉鸡产能清零,短期内将显著减少本地肉鸡供给量。
(二)价格下行导致投苗量下降
监测数据显示,二季度常州毛鸡出栏价格为每公斤9.8元,环比下降3%,同比下降18.1%。2025年上半年,肉鸡市场处于供强需弱的运行格局,端午节、五一等节假日对肉鸡的消费提振不足,价格持续低迷。需求端的疲软表现导致毛鸡价格上涨动力不足,肉鸡养殖行业盈利状况欠佳,许多养殖户面临成本难以收回的困境,不少养殖户缩减养殖规模。
(三)养殖品种调整延缓出栏节奏
溧阳市拥有多家规模化肉鸡代养基地,采用“公司+代养户”的模式运营。2025年位于小石桥村和丁家村的两家大型代养基地依照上游公司的部署,将主要养殖品种从快速鸡转换为中速鸡。单批次肉鸡的养殖周期延长,使得同等时间内可完成的养殖批次减少,基地总体出栏数量相应下降。2025年上半年小石桥鸡场出栏肉鸡23.9万羽,同比下降42.6%,丁家鸡场出栏肉鸡19.8万羽,同比下降46.6%。
四、三方面降本增效,推动畜禽产业破局立新
(一)三位一体破解猪场夏季环保困局
一是企业升级空气除臭设备。鼓励猪场加装密闭式发酵罐与生物除臭系统,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降低异味扩散。二是部门建立臭气监测机制。由环保部门在每年6-9月高温期间在毗邻居民区的养猪场周边启用臭气在线监测平台设定超标预警机制。三是政府加大环保补贴力度。对主动升级环保设备、臭气监测长期合格的养殖企业以及补贴,同步化解异味扰民问题与企业环保风险。
(二)三维改造降低企业养殖成本
一是设备智能化。在楼房猪场立体养殖模式中更新智能环控系统,减少人工与能耗成本。加装密闭式发酵罐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提高养殖废弃物利用率。二是技术精准化:应用畜禽生长监测传感器,精准调控饲喂量,减少饲料浪费,并依托大数据预警疫病,降低兽药使用量与死亡率。三是饲料本地化。租用养殖场周边土地,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饲用大麦等作物,并同步使用养殖场产生的有机肥进行灌溉施肥”,通过“饲料种植—粪肥还田”的生态循环实现饲料原料就近直供与养殖废弃物消纳,降低饲料与环保成本。
(三)三重破局撬动畜禽商品附加值
一是政策扶持区域品牌。借助本次苏超热度,政府加强对“二花脸”“溧阳鸡”“金坛米猪”等地方特色品牌的宣传,实施统一品质标准认证与溯源管理,强化常州品牌的市场辨识度。二是科技赋能激活副产品价值。与生物医药企业合作,从猪血提取免疫球蛋白、家禽羽毛水解蛋白饲料、仔猪真皮移植等方面提高副产品价值,增加企业效益。三是强化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发预制菜与即食产品,建设配套冷链物流设施,对接长三角商超与电商平台,提高初级产品转化率。
|